首页 信息
公开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文件汇编 联系我们
社会
建设
社会体制 社会组织 法治社会 基层治理
公共服务 人才队伍 社会参与 信息化建设
政策
法规
社会建设文库
政策法规
新闻
中心
热点关注
社会研究
各区
动态
活动
专题
 
当前位置: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五社联动”社区多元共治
2016-09-0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有关决策部署,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香洲区以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围绕“借鉴港澳经验,激发多元参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验主题,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通过搭建“五个体系”、推动“五个优化”、实现“五个共享”,全面实施“555”工程,促进“五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社会力量),创新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激发多元参与,形成“政社互动”的多元共治新格局。日前,该区“五社联动”社区多元共治经验做法,荣获2016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一、主要成效

  (一)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实施“555”工程,让“五社联动”有效补充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公益服务的不足,特别是在老年人、残障人士、救助帮困、青少年等公益服务方面,社会组织介入后,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解决服务问题,既整合了社会服务资源,又起到了承接部分政府职能。香洲区今年主推的“社区微公益推进民生服务”项目,目前已打造120多个精品项目,服务人次达35万。“快乐四点半”未成年人服务品牌项目覆盖香洲区126个社区,服务99.7万人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内参的形式进行报道,获得“2015年珠海市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

  (二)激发了居民自治活力。实施“555”工程,促进“五社联动”让社区居民自治功能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各镇街以社区为实践课堂,以服务管理和服务创新实践为教材,充分利用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商业小区业主委员会建设、社工+义工志愿服务、邻里矛盾纠纷化解、文明城市创建、社区文化活动服务保障等创新实践活动,引导专业社工机构和社区草根组织参与。

  (三)提升了服务专业水平。实施“555”工程,促进“五社联动”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高校社团走进社区,服务居民,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香洲区今年力推的“居家养老一键通”公益项目,就引进专业组织机构和专职社工为孤寡、空巢等4715位特殊和高龄老人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同时带动社区工作者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形成了政社合作机制。实施“555”工程,让“五社联动”促进香洲区形成“多元、互联、共治”的社区治理理念,引入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依托香洲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及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根据居民需求和项目设计,引进公益服务类型社会组织共同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高校社团、社会力量‘五社联动’”机制。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五个体系”,夯实联动基础

  一是搭建“区域化”党建体系,增强“五社”凝聚力。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区级党委─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两新’组织党委─社区综合党委─小区党支部─社会组织党支部的“区域化组织体系”,按照“六有、五室、四平台”的标准,打造福石、富兴等12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覆盖香洲区,实现党组织对“五社联动”的统筹和领导。

  二是搭建“三位一体”自治体系,提升社区自治力。厘清社区组织工作职责,整合公共资源,合理分工,按照“一居一站”的原则,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将社区居委会依法协助完成的政府公共服务,交由社区公共服务站承担,形成党组织领导、居委会组织居民自治、公共服务站承接政府行政职能的合署办公、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社区治理“三位一体”模式,拓宽社区自治平台。

  三是搭建“政校合作”体系,提高社团参与力。充分发挥珠海驻地高校中山大学珠海分校、北师大珠海分校、珠海城职院等10所高校资源优势,建立政校合作基地,签订“大学生社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目前启动了四期“大学生社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先后有238名优秀大学生和北师大励耘三农志愿者服务中心、北理工京工爱心公益服务中心、珠海城职院志愿者协会等多个高校社团进驻社区,推动高校人力、智力、科教资源参与社区建设。

  四是搭建“枢纽化”体系,增添组织承接力。以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为主,通过改造、提升、新建等方式,坚持“条块结合、分类指导、全域覆盖”,构建枢纽(联合)型社会组织,形成“区─镇(街道)─社区─楼宇”的枢纽化组织体系,开展对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发挥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有效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五是搭建“互联网+公益”体系,扩大公益影响力。为创新香洲区基层公益模式,各镇街依托信息化手段,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打造出了“公益翠香”、“爱·益拱北”、“吉聚力量·大爱益坊”、“微爱·香湾”、“香山狮益系万家”、“益呼百应·微爱前行”、“聚力同心,共谱华章”等各具街道特色的“互联网+公益”创投模式,实现公益共建共享。如:“公益翠香”第二届社区微公益项目认购会,开启了“互联网+公益众筹行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公益翠香之漂爸漂妈项目”所需资金。目前,香洲区已打造出了120多个精品项目,服务人次超过35万。香洲区民政局主导的“社区‘微公益’推进民生服务”项目获得“2015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奖”。

  (二)推动“五个优化”,创新联动结构

  一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化”,优化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工作者的实务训练,在社区工作探索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对获得国家级社工师资格、市级社工员资格的社区工作人员,分别给予100300/月的职称补贴。截至20166月,香洲区获得社工师111人,助理社工师182人,市社会工作员证700人、实现社区工作者全员持证上岗。

  二是社区社工“组织化”,优化素质提升。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依托高等院校和港澳地区的资源,积极引入港澳社工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推动三地在社区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发挥香洲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孵化、培育优势,加强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培育,强化社区公益、慈善、养老服务等各领域专业社工机构建设,逐步构建“社区工作专业共同体”,实现共融共创。

  三是社区工作“一体化”,优化组织联动。以发展社区微公益为纽带,建立健全“五社”组织联建、会议联席、信息联通、服务联展、活动联办制度,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优势,实现社区、社会组织、高校社团“有办公场所、有服务项目、有专业人员”和社工“有能力、有岗位、有待遇”。

  四是社会组织“社区化”,优化服务延伸。实行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实行双轨制,大力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区政府每年投入1500万元社会建设创新专项扶持资金,推动社会组织向社区深度延伸。截至目前,香洲区社会组织723家。

  五是治理服务“信息化”,优化资源共享。借助区域服务治理“互联网+公益”信息化建设,扩大社会参与力度,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开展“一门式”的“互联网+社区治理服务”,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多元”,增强“五社”造血功能。

  (三)实现“五个共享”,促进联动互融

  一是难题联解,共享阵地。为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历史遗留问题,保障“五社联动”服务阵地建设,香洲区联合市政府多个部门,将约3万平方米的市属物业提供给香洲区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用房使用,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服务阵地。目前,香洲区社区公共服务用房面积35280平方米。

  二是活动联办,共享资源。坚持民生需求为导向,社会组织、专业社工配合社区共同开展社区活动。拱北街道引进京师社工中心、晴朗天空社工中心、三叶草故事家族等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进驻社区,开展《讲述》、《拱北快线》、《三叶草故事会》等具有本土特色、内涵丰富的社区微公益项目,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纷纷点赞。

  三是项目联创,共享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进入社区,联合各方智慧,创新服务项目,为残疾人士、单亲家庭、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切合需求又特色明显的服务。翠香街道通过举办“家门口的公益”,构建一条“社区点菜—中心统筹—企业资助—社会组织实施—社工服务—社会监督—居民受益”的多元联合服务公益路径,超过15万居民享受到“公益翠香”带来的专业、优质的社区服务。

  四是队伍联建,共享发展。建立社区工作者与社会组织专职社工联合培养机制。对在岗人员分期、分批、分层开展岗位轮训,推动社区工作者和专职社工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鼓励社区工作者参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区政府对获得资格证书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给予职称补贴。目前香洲区共有专职社区工作者610人,获得国家级社工师293人。

  五是资源联通,共享成果。通过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建立了社会组织联络制度,实现多方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资源共享、服务互联。最大化链接“五社”资源,确保项目公益成效。前山街道举办“益呼百应 微爱前行”公益创投项目对接会,共有22家社会组织带来39个微公益项目,精选出20个优秀项目,受助资金达40万元,涉及社区服务、居民自治等内容,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珠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技术支持:市信息化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12046471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