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
公开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文件汇编 联系我们
社会
建设
社会体制 社会组织 法治社会 基层治理
公共服务 人才队伍 社会参与 信息化建设
政策
法规
社会建设文库
政策法规
新闻
中心
热点关注
社会研究
各区
动态
活动
专题
 
当前位置:
 
珠海海澄村垃圾分类试验:两年实现垃圾减量60%
2017-03-30
 

    餐厨垃圾被送到海澄村内的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制作成肥料。

  早上630分,珠海海澄村,59岁的黄枝准时抵达垃圾投放点,开始垃圾分拣工作。很快,早起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前来丢垃圾。“你这袋垃圾没有分好哦,塑料纸没拿出来。”面对前来投放垃圾的一位村民,黄枝直言不讳。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村民往往就会致以歉意,表示下次一定分好。 

  海澄村位于中国航展主展馆的对面,被誉为“航展第一村”。两年前,海澄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成为珠海市首个试点垃圾分类处理的村。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村里垃圾分类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村容干净整洁,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按照海澄村党委委员陈秀娟的说法,海澄村日产垃圾约10吨,通过垃圾分类工作,可减少约60%的垃圾。 

  垃圾分类这样一个全国性难题,在海澄村是如何成功实践的? 

  宣传,宣传,再宣传 

  在田心村(海澄村下属自然村)村口宣传栏里,有一张大幅表格。表格上列着全村每一户的住址,对应的空格上标记着“√”或者“○”。这张表格叫做“田心村居民垃圾分类‘环境友好家庭’积分表”。陈秀娟介绍,“√”表示这个月这户家庭垃圾分类合格,“○”则表示该户家庭垃圾分类不合格。若一年下来,某户家庭“○”数量明显偏多,那么就会在村集体的年终分红中,被扣除5% 

  在这张涵盖296户家庭住址的表格中,“○”约有20个,不合格率约7%。“虽然我们有这样的处罚规定,但实际上,这两年里我们并没有处罚过任何人。由于村集体分红有限,5%的处罚额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威慑力度。但是表格的宣传效果却是显著的,没有哪个人会乐意看到自己家在榜单中落后。”杨秀娟表示。 

  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关就是源头分类,也就是家庭自行分类,这需要人们牢固树立起分类意识。在一个农村地区,这显然是个难点。海澄村村委会掏钱给每户村民免费发放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用来放餐厨垃圾,一个用放其他垃圾,要求干湿分开。“之前从来就没听说过什么垃圾分类,刚开始也很不习惯,觉得麻烦,是别人教了很多遍才改过来。现在我们家已经能够很自觉地做到分类了。”被村委会评为“美丽庭院”家庭的女主人蔡阿姨说。 

  蔡阿姨所言“教了很多遍”背后,正是政府、居委会、运营公司等多方的不懈努力。试点前期,垃圾分类运营公司——广东惜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派出垃圾分类指导员,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宣传讲解;还在村委支持配合下,召开居民大会,进行垃圾分类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海澄村还充分运用学校的力量。在田心村,六年级小学生蔡乐咏告诉记者,海澄小学长期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每逢寒暑假,老师就要叮嘱我们回家要做好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宣传,宣传,再宣传,一旦放松,效果很快就会减弱。”杨秀娟说。 

  专业化与本土化结合 

  清晨,面对村民们不断投来的垃圾袋,黄枝逐个打开检查。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餐厨垃圾袋中的杂物拣出,把餐厨垃圾归入指定回收桶。随后,这些餐厨垃圾由清运车运送至村内处理站集中处理,制成肥料,供居民免费使用。在垃圾分拣工作持续半个多小时后,黄枝拿起扫帚开始清扫村场。 

  海澄村的垃圾分类是建立在环卫保洁基础上的,海澄村原有保洁队伍26人,惜福公司派驻进入8人,形成了34人的“保洁垃圾分类”队伍。惜福公司珠海总经理靳兴鸿表示:“我们给原有的保洁员提高工资,让他们也加入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专业队伍和环卫队伍相结合,综合利用人力物力资源,以降低运行成本,拓展当地居民就业渠道,促进政府投入最小化。” 

  靳兴鸿表示,海澄村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就是以聘请运营公司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运营公司在大幅提升村居环卫保洁质量的前提下,发动居民开展常态化源头垃圾分类工作。“我们把保洁工作做好,收获了居民认可,居民会更愿意配合源头分类工作,以期环境质量的继续提高和自身素质同步提升。慢慢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就成为居民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源头分类习惯自然形成。”靳兴鸿说。 

  源头分类之后,运营企业环卫服务的工作量减少,让运营企业有精力通过自主创新在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产生利润来源,弥补经费缺口,形成政府加活不加钱、企业多干多赢利的多赢机制。 

  靳兴鸿表示,这就是在海澄村形成的“居民自觉源头分类,专业公司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转化、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产业化、常态化有着示范意义。 

  延伸 

  主城区垃圾分类试点有望年内重启 

  农村经验能否走进城市? 

  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在珠海由来已久。2010年,珠海在主城区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然而不到两年,试点工作即宣告停止。在城市“撤退”的垃圾分类,却在农村“开花结果”。自2014年底启动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以来,海澄村等多个试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为当前推进“创文”、改善城乡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珠海市市政和林业局表示,主城区重启垃圾分类试点的工作方案正在制订中,试点工作有望在今年重启。珠海市委农办副主任龚慧斌表示,将农村经验推广到城市的时机已经到了。 

  “陌生人社会”推进垃圾分类更难 

  20097月,珠海市提出“启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分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2010年,五洲花城澳洲园和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成为首批试点。 

  试点工作在初期收获了居民的热情。在澳洲园,小区原本只有10个单元参与试点,由于其他单元居民反应踊跃,小区又将6个单元纳入试点范围。然而,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投入不足、管理乏力等问题逐渐凸显,居民的分类意愿明显降低。仅仅时隔一年多,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即告停止。 

  为何在城市试点遇阻的垃圾分类,却在以海澄村为代表的农村“结出了果实”? 

  “农村垃圾分类比城市更容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认为,城市是“陌生人社会”,而农村是熟人社会,宗族影响和村集体管理相结合,大家相互监督,所以农村垃圾分类管理相对容易些。 

  从海澄村情况来看,熟人社会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在海澄村下辖的自然村中,田心村因早年的机场建设搬迁而建成,村屋规划整齐,原住民占绝大多数,垃圾分类效果明显好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旁的安堂村——这条村有不少外来人口,“陌生人社会”的特征较为明显。 

  在田心村,记者遇到了外地人兰先生,他坦率地表示,自己不会做垃圾分类,甚至还埋怨垃圾桶距离居住点太远了。 

  但是,在靳兴鸿看来,城市也有自身优势。城市的环卫系统健全,容易与垃圾分类工作对接;居民文化水平相对更高,更容易理解接受垃圾分类。他建议采用业主负责制来解决流动人口对垃圾分类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 

  “建立整套生态系统是根本” 

  虽然农村和城市条件有所不同,但是海澄村的经验仍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龚慧斌指出,垃圾分类是一整套生态系统,它包括先进的处理技术、坚持不懈的宣传工作、健全高效的人员队伍、充足的资金投入、完善的配套管理办法等等。“当年主城区试点受阻,就是没有建立起这套系统,而海澄村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就是这套系统。” 

  从设备上看,海澄村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非常实用。这套设备成本为78万元,每处理一吨垃圾能耗仅需20度电,海澄村日处理餐厨垃圾3吨,每月水电费为500元。而且,在处理垃圾时,即便走在10米之内,也未闻见明显异味。 

  另外,海澄村的宣传工作尤为到位,每月公布各家各户垃圾分类是否合格的做法,就很值得城市小区借鉴。利用上学孩子的力量来影响家庭,也是有效的做法。 

  垃圾分类工作与保洁工作相结合,让海澄村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环境提升,从而提高源头分类的意识。这在当初的主城区试点中,也是未能实现的。同样,由于两者工作相结合,垃圾分类增加的成本并不多,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在配套管理办法方面,海澄村尚未形成较好经验,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主要来源于舆论监督和自发的正义感。 

  按照惜福公司在珠海运营实践的统计结果,60%左右的居民有较强垃圾分类意识,无须强制,只要提供平台,就可分类;30%左右的居民,需要企业一般引导、持续运营,就可分类;5%左右的居民需要多次劝导、回访才能实现分类;真正需要法律强制的人群只有5%左右。 

    “但是如果没有法律强制,5%的人的行为可能会带坏整个风气,一旦松懈,源头分类就会‘崩盘’。”靳兴鸿表示,“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是非常必要的,奖惩机制将有效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希望珠海能够尽早出台主城区垃圾分类试点方案。”(摘自:南方网) 

 

 
 
珠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技术支持:市信息化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12046471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0404号